关灯
护眼
    “舅舅,真的没能复制出来吗?”

    邹翰轻轻颔首道:“不过这件事,你可以问问你陶叔叔。”

    文物修复师和考古学家们确实都没能复制出足够以假乱真的“兽面纹龙流盉”,这是陶乐在写台词的时候,反复去咨询和了解过的。

    这出舞台剧,高潮永远让人意想不到。

    灯灭灯明之间,舞台上仿造博物馆的那些陈设,全都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搬上了舞台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复刻品。

    公元前21世纪前后的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一大批青铜乐器,包括铙、钲、钟等等,其中钟是最具有音乐特征的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周代以制成的乐器材质为标准,将它们分为了八大类: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合称“八音”。

    编钟属金,居首位,是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一众乐师身穿周制汉服,坐在各自的乐器面前,演奏起了这座庞大的编钟。

    当然乐师并不止演奏编钟而已。

    1978年发掘出2400年前的曾侯乙墓时,出土了礼器、乐器等一万五千余件,发掘前并没有扰动墓葬,更多地保持了下葬时的布局,所以墓中以编钟和编磬为主的随葬礼乐器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周代诸侯的身份,以及享用器物的仪式制度。筆趣庫

    除了曾侯乙编钟之外,墓葬还出土了编磬、鼓、琴、瑟、笙、篪、排箫八种共计125件乐器等等,其中十弦琴、均钟木和篪都是先秦失传已久的新发现。

    连老陶都发出了惊叹声:“她居然请到了这么多演奏家?”

    陶乐去博物馆请出这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刻品,是老陶他们都知道的事。

    最初包括蒋兆禾和邹翰在内,所有相关专家都以为,陶乐是想把这件复刻品搬到舞台上,来让观众更直观地看到,达到让他们为之赞叹的效果。

    但当时其实老陶心里就在琢磨,既然他们已经用到了全息投影技术,将整个文物放大到半空中,让各个位置上的观众们都能够清楚看到,那么把复刻品搬上舞台去展示,震撼效果其实就已经减半了。

    毕竟只有前排的观众能近距离看到它们的细节。

    没想到陶乐居然请来了这么多演奏家!

    她是想在舞台上完整重现当年演奏的音乐!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乐器组合分为两部分,中室以钟、磬为主,配合各种吹奏、弹拨和打击乐器,合计115件,用于演奏宗庙礼乐;东室以琴、瑟为主,合计10件,用于演奏寝宫音乐。

    现场的解说员下线,滚动屏幕上的字幕也清零。

    所有一切科普的形式全都消失了。

    音乐就应该是纯粹的享受。

    这时候所有观众也完全安静下来。

    其实现场观众中,也没有几个是真正特别懂音乐、特别懂编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