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985年4月2日周二晴

    阅《美学》,思路更加清晰了些。其文中有一语:“其实对于其它目的,用其它手段,结果可能更圆满些。”此语,确乎点破了平时自己的烦恼。

    人生中,每一目的之实现,应有其一个最佳的途径。若总想一举多得、一劳永逸,也不是说就不可能,但针对其中某一个烦恼的解决,却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不得不叹服黑格尔思想的缜密、客观和实用,读其书,也让我实际起来了。

    想起去年在补习班学习时,自己苦思竭虑、求索不止的动机,却是怎样使自己老了以后也能从生活中得到乐趣。自思:“这种乐趣,不单单来自周围环境中他人的关心照料,而在于有自我衷心、赏悦、热爱得事物。”当时,就一直认为,这一事物应是一生所为的事业,或者是一种练就的技巧。但此时却在想,所寻觅的这一事物是否要与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协调一致起来哪?

    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适合了当时周围社会环境所要求其做的一切时,才有可能是成功而伟大的。虽说某一个人生活中的机遇不可预计,但对由无数个体和机遇构成的社会整体而言,各种因素会在一定时期造就出一个这样的成功者。

    3月30和31日,姐姐来青岛游玩。

    只有接触人群场合多了,一个人才能看清楚,自己作为社会一员,所处于社会位置和其生活环境的优劣。若是一个善于思索的人,可以剖析自己,并量力而行地去做一生所能做的事情,或去创新以体现其生命的价值。

    1985年4月5日周五晴

    午阅过去的日记。寒假中XX(初中同学)说我变得消沉了。新学期过了这长时间,躬身自省不单是头脑混得很、情绪低落,而且也变得有些俗气。上学期,执意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变得老成些。但此时想:“人无须去讲究或刻意于那些形式,能做到时时处处尊重他人,并赢得他人的尊重,也就可以了。”实在说,以往要求自己老成些的目的,就在于孩子气时,别人是不会敬重你的。细想这也是实际的事情。

    1985年4月7日周日

    早上,陪同学去中山路买录音机。

    午后,看书少许,给XX(初中学)回信。

    写信中,觉得有许多话在胸中回荡,自以为写出来一定令自己振奋。但写过之后,其中的许多认识,尤其是格调,又让自己觉得后怕、惭愧不已。不过,静静一想:“既然利于己,而又无害与他人,虑从何来呢?”

    1985年4月9日周二晴

    人的情绪有时是不能自持的,但情绪的沉毅或哀痛则一定有其缘由,只是一时间自己不能明确罢了。之所以平常自己沉默时,特别是情绪低落中,通常能从这里那里发现能使自己有突然颖悟般的只言片语和真知灼见。其根本就在于“事出有因”。

    被奚落或嘲笑其实并不可怕,仅是自尊心和虚荣心上受到些刺伤而已。不必为天真、幼稚的冲动,所招徕得议论,而顾虑重重。

    眼下大学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形式上的不灵活、不活泼。其二,也就是学生们缺乏品德上的自修。大学的宗旨在于育人、育才,没有一所大学能使其所有学生都堪称社会名流,但一所大学应该能够做到使其每一个学生懂得何谓社会中“大写的人”。然而,这样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哪?自强不息、乐观存世、思想先进……吗?对此,吾当思之、断之、求之!

    1985年4月11日周四晴大风

    造福世界的是人,带给民众疾苦的也是人。而这里的“人”,都可以说成是某一些人。

    昨晚与同学散步,她责我“志大才疏”。实在讲,这也正是自觉卑微和经常在自责的话!

    读《美学》时,常想:“一个人究竟如何作为,才能被视为给社会造福,既能够不单是为了自己存活时的社会,也能有利于其身后的社会;而且,不仅是为了其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能从其作为中获得幸福感。”

    已经意识到自己目前这样一种彷徨、苦痛而冷漠的姿态,无疑对于自己和对于社会,终将是无益的。但自己又不能决断前行的路!市侩的东西有些是人之常情和实事,逃避庸常的感情这现实吗?

    一个人若能够使其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摩擦、瓜葛,都得到恰当而和缓的解决。这或许正是其能力的一种表现吧。

    1985年4月12日周五

    下午,校运动会。情绪低沉,烦躁之极。这种状况联想到高中的教训。高中三年学习的知识,不如说是高中第三年学到的知识。对于那些知识,确乎又是在补习班的一年中,才灵活而牢固地掌握了。虽说知识从学习到掌握,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但这种松垮懒散,类似老牛拉破车的积累,是否合理呢?

    随年龄的增长,一个人思想上的转化,非自我所能预见。许多时候,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所以说这些,是感到已去的半年和现今的生活,又回到了过去经历的老路上。如果有人问,现在感到最无奈的事情是什么?应该是这大学生活的日程安排不能独自设计,还必须要去迎合周围的这事情或那活动。其后果就是,无论是专业攻读,还是自学知识,都变得不那么随意。

    1985年4月15日周一

    嫉妒之心,不仅伤别人,而且伤害自己。此心所存,往往是人格品行狭隘所致,其狭隘乃是人性自私、占有欲作祟。此种欲念上升,而行为冲动又不能自抑时,则是最为庸常的引火烧身之根源。去之和防范,当一宽大为怀,长存宇宙苍穹、生死过客的理念,尚须凭借自信和理智。

    晨,获悉学校要设选修课,打算选一两门,充填生活空间。

    《心愿》

    蔷薇花

    俏丽、柔美、无暇

    一朵朵奔放、挺拔

    令我陶醉啊

    你那弥散、沁心的芳菲

    愿上苍

    变我失去理智

    不曾有花儿凋谢的顾虑

    但个性总让我回到实际

    思念着你的踪迹

    我愿为春风

    携来晨露和丝雨

    只为你更加鲜艳、绽放、美丽

    不要依赖我

    不是我无情

    是我无力

    1985年4月16日周二

    阅《美学》“抒情诗歌部分”。

    人之精神世界中的情感、观感、思维的发展,是由实体形象艺术(绘画、雕塑),到诗歌文学艺术,以至于哲学体系。哲学是人类思维的高水平表现,它的形成是需要有意识的归纳、推理和钻研,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非但凭直觉、直感既能知之和传达之。

    文化历史表明,由原始部落到国家社会之形成,在人之思维能力的表现中,往往其中的思想创作者个人命运坎坷多舛,而且最常受到人身攻击与迫害,其原因何在呢?是其作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微小,还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宿命使然。

    近代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系统化”。这一系统化最成功和颇见社会成效的是哲学体系的影响。哲学是而今世界和未来社会最能产生奇迹的源泉,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哲学论述,之所以能够被国家和政党当成社会革命的旗帜,则为有利的旁证。

    用发展的眼观去看,似乎文学艺术会逐渐像绘画、诗歌一样遭到冷落,而哲学的论述将上升为民众的通俗鉴赏品。

    1985年4月18日周四晚有雨

    读《果戈理传》(苏联,伊?佐洛图斯基著,刘伦振等译)。如同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人生枷锁》一样,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的经历,尤其是思想上抑郁、沉闷的来源以及他们直觉上感到爽朗、舒畅的东西,都颇多雷同。

    果戈理的个性和作为,或说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代表了热爱民族,臆想依自己的力量,并借助语言魄力,来服务于社会进步事业的一类青年。

    1985年4月19日周五

    今日情绪有些异常,追溯往昔情绪波动的原因,自知这一切是因为某种信息迎合了自己急切上进的心思。其实,多年来自我索求的生活目的,在根本上仿若果戈理的理想,臆求借文学力作,振世醒人,知己力之不凡,而自我却苦于个性意志和理念的怀疑与恍惚,甚至纠缠于周围生活的冷落孤寂和死气沉沉!

    近几日读《美学》,时常陷入沉思和想象,头脑尚且清晰和条理。凡生活现实中,特别是干某种事业,思维的理智、条理、系统性是达到其目的之有效途经和必然要求。因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达,也应归功于其中的系统性思辨。由此,我觉得不应再拖着一条庸人的长辫子了,若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品格,生活中保持不住个性化理想,今生终将无所作为,无论已明确或尚在迟疑、恍惚的生活目标,都将成为泡影,或就是存在于臆想中,并被一些世俗庸常知识所冲散、淡化,即使永不沉沦且能够不断自省自励,也不过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家而已。这样一种生活者,对其自己而言,将会因为“事业无成”而难以拂去自责的苦痛和悔恨的烦恼,对社会只是又多了一个言不由衷或性格孤僻或夸夸其谈之人而已。

    一生切忌,不要去追求瞬间的荣耀。而今的任务,求索于哲学,力求掌握目前的功课;不求得过且过,而求“利于行业”。生活上,切忌虚荣,力避优柔寡断、哗众取宠、与人争执、固执己见。

    《远离》

    泪儿充盈眼眶

    因确定远离你的心念

    被人唾弃、不屑

    是我选择的行迹

    让你气恼、嘲笑

    我不再去想、去虑

    “适者生存”

    是最有效的慰籍。

    1985年4月23日周二

    星期天去黄岛,星期一清晨,见树枝上已绿叶荧荧了。

    姐姐结婚去京旅游。念父母近两年之间,儿女均远离,其心情一定甚苦。心生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晚,胚胎老师的一席话,使我平时对学习的认识有所触动。自学能力,应是大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判定。就吾而言,对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自学能力甚强,根本没有被人强迫的因素;而对学业功课,即便是在压力下,甚至就在老师、作业、考试的强求下,才不得不完成。我们虽处于八十时代,但如今的大学,起码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却不是时代最先进的。在初高中学校教育中,总觉得大学是培养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型人才的场所,而目前的实际状况,起码在外表要求上,不过就是在培养一群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生活作风四平八稳的一般人罢了。而这一切,对于思想活跃者而言,身处如此环境中,必定压抑而苦闷的。

    1985年4月26日周五

    《遐想》

    是为前途

    还是单单为了你

    上苍就是如此

    创造机遇

    摆弄事宜

    缠绕的苦索

    正在消去

    通行的路

    虽不平坦

    却是那样的清晰。

    打算明日回家,今日请假,欲在家多待几日。姐姐结婚,家中应有一些事情需做,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自己想通过这瞬间的远离,与现今环境暂时的解脱,来理清自己的思路。

    眼下集体生活中,可以娱乐的活动惟有跳舞,其它形式也确实很难搞起来!集体环境下,校方没有用心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来满足精力充沛的青春需要,人们只有依赖自己喜好和个性索求,来填充即将失去和应得到的东西。

    1985年4月30日周二

    星期天到家,计划五一晚归。

    济南天气较青岛尤显得燥热,而在静谧、生机、温情的家园中,身心感到格外的甜润。这形体的移动,环境的异变,不仅对身心,对头脑乃有甚大的益处。

    人于世间,能够时时自警,看清自身的利弊,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理智,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在理智中,若能以勤勉和劳作来挽救瞬间即逝的年龄岁月,成绩自我理想和事业,则可称为安身立命于社会中实实在在的人儿。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

    1985年5月3日周五

    赶着读《果戈理传》。此书可谓神遇,果戈理的怪癖,别林斯基的惆怅。对我而言,都不难理解。精神理念与客观实体之矛盾中间那些不可调和的及其所能调和的手段,其无奈和滑稽的因果理由与得失利害,是多么令人懊恼、悲伤啊!

    不鄙陋、不愚妄而又是真正拥有爱心的人们,难道就无法找到满意而完美的人物形象了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不这样去想,又如何去看待和说明从俄国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别林斯基到法国的莫泊桑等等无数人间的奇才良秀,他们的生活忧虑和溘然早逝。

    五一晚归校,三日之别,校园中跳舞已蔚然成风。想在大明湖畔所看到三五成群的舞动形象,此可谓当下国家流行的风尚了。

    沉思中,也觉得常人的余暇和过剩精力,如果只是一味消磨在沉默与苦闷之中,其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是无益而有害的。跳舞中与异性接触,可以看到人之个性能力上的差异,也可从中学到一点自制力和应有的礼貌……不可说一无是处。

    1985年5月6日周一晨天空格外晴朗

    《安抚》

    默默地

    默默地

    克制住这羽翼撩拨的心血之冲动

    默念着

    默念着

    聆听上帝的操纵

    仅仅只是这样

    心灵却已经斑斑创伤

    血滴滴与内流的泪水交融

    在而今

    空漠虚无的上界和空间

    我只能

    单凭己力的强劲不滞

    用毅力、耐心、倔强和勇气

    执着地追求实现人生意义的载体

    又听任上天

    来应对和安置我为人的庸常琐事

    对待生活的

    你、你、你

    1985年5月9日周四

    早起,跑步到中山公园,空气格外凉爽,心境也很好。

    周二,看《马可?波罗》,勾起思潮无限澎湃,仿佛自我置身在那大自然的壮阔中一样。我真得渴望能够那样走出去领略一番。然后,把感受书写下来,传达世人。

    昨日,在课堂上写出下列语句:

    我诅咒苍天

    设置空间、时间的阻拦

    我蔑视传统

    虚伪地羁绊自然奔畅的情感

    我深深地知道

    生活中我在自欺

    源于客观前的怯懦、猜疑

    我多想生活在梦里

    因为这样

    欢乐、痛苦都能得到瞬间品尝

    却不会

    产生这海潮般的

    忧虑、自欺、凄切、沮丧

    晚漫步海滨,遐想多于追念。今晚读完《果戈理传》,此书不仅让我认识了果戈理,更可喜的是从中了解到别林斯基的事情。如果说别林斯基的思想,是通过对全社会从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造,来求得社会的进步。那么,果戈理则是以规劝、惊醒世人,用基督教对人性心灵的教诲,让每个人通过慎独、省醒、爱人的觉悟,来求得社会的和平、自由和进步。

    对照自己以往的想法,更接近果戈理的思为,这也和我们现今的社会环境有关。此刻,读过此书,我觉得现在和未来生活中,都不能人云亦云地去言行,而应从社会、个人和其他途径,去广泛系统地的理解和认识。就是说,对现有社会形态和内容,应该研究其科学依据和论著,这既包括马列也应涉猎其他;而相关人性的思考,眼下自己仅是从小说、传记中得到知识,还应注重观察周围现实人的生活,并寻找其他触类旁通的途经。

    1985年5月12日周日阴雨

    学习总是很难做到专心致志!无论眼下的同学,还是以往的朋友、亲友、乡邻,都很难理解这种不勤奋行为的理由和所以,我自己对此也十分迷惘,总想寻其根源。

    昨日参加同学讨论会,内容虽引不起我的兴趣,但谈论到将来,却使我略微有些清醒。将来进入医院后,究竟自己想起多大的作用?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就目前社会情况,结论是不明快的。

    1985年5月14日周二晴

    大学不是生命的归宿。大学之后,还有更长的路,去走,去闯。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全在于他自己劳动的业绩与结果。

    1985年5月16日周四晴

    几日读《鲁迅全集》(十六卷)、《艰难时世》(狄更斯)、《美的历程》(李泽厚)。

    第一部书,令我认识到文学上的各种主义及日本学者对西方各类型文学的看法和观点。

    第二部书,像一把尺子,对我过去的思想也实有冲击,的确很有教益。

    第三部书,证实了我过去的一种认识,在看过西方书籍的基础上,转而研读我国的名家著作,无论对传统思想,还是对民族风俗、人情世故,都可以得到一种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下午于黄台路,听老师讲深圳等大学情况,就是在强调实践在人的进步意识培养上十分有益,是难得的培养才干、提高智慧的途径,但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说从基本生活实际看)理论学习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1985年5月18日周六早有雨

    午,写家信,情绪一发而不可收,随后头脑中确乎明确了一些问题。人言“语言落后于思想。”若像今日这样,久而久之,我或许能够掌握、领略通过写作来表达思想的技巧。

    《美的历程》令我爱不释手,思路十分奔畅,勾起无限联想。从中看到自己以往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本来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有无数的个体,也曾为之痛苦、思考和求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