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984年4月4日周三清明节

    三天模拟考试过去了,一月后将是预考。本次考试失望胜过宽慰!

    此夜,翻看本日记的前几篇,不是情绪的波动,就是精力的分散,真正谈学习上巨大收获的没有。确实,每一次考试失意后,经常就是自责或褒贬一番,随之又走回到老路上,而没有改过的决断行为。

    又是一个春季,此时学习情况的好坏,根本问题还是出在情绪不稳定、思绪飘逸、学习上用心不专一。说来近月来学习确实也很努力了,但在这次考试前后,自己觉得课本学习不能就是一篇篇顺着往下读习和背记,还应前后联系起来,并就每一部分知识可能的出题类型,有所侧重地去理解、分析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精力的集中和旺盛,并能及时摆脱消极情绪。就我自己而言,就是经常告诫自己要克制,并要想得开!

    1984年4月7日周六

    考试过后,又在为预考“关”而奔忙,关关相逼倒也实在。

    高中语文第三册是我们最早复习的课本,但当时自己没有逐章阅读记录,目前所有课文都做了笔记,若此部分例外,自我心里总是惴惴不安。于是,决定再梳理一遍。

    随手翻阅课本中,从中发现了年初一时随手记下的一点东西。说来这一切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如若不是看到这纸和字体,真的想拿着它去找作者谈谈心了。由此也见出,时常写一点心得体会也很难能可贵,读物追思,可使现实中的自我得到奋进的勇气和力量。现把这篇心得记下:

    已是二月二日(大年初一)凌晨两点。年三十的夜晚,全家人都在电视机前愉快地度过了。今宵的文艺晚会,虽说十分热烈,但总让人感到不是十分满意。

    昨日同学从大学回来,带来了大学生活的趣事。是的,那种氛围和热情真的是值得青年人去努力追求的场所。

    古人云: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如若思虑过于凝重,甚至达到悲观程度,乃是不足取的。

    理想化的生活,如若能够让人去体验一时一刻,而这人仅仅刻意现实的缺陷,而不敢去体验瞬间的机遇。这是明智吗?不,这是怯懦。是的,这种体验后的感受和激情,一定会在漫漫征途上渐渐平息,有时反而会怀恋往昔不甚合意的生活了。但是,那颗心和那般激情没有被禁锢,而是奔放了。这种豪迈的奔放,这种命运的自操,却一定会使人感到骄傲并怀念不已。这种怀念,虽亦不乏伤逝的悲叹,也更会有幸福的安慰。正像是中国人想起辉煌的四大发明,于是趾高气昂一样。

    此刻,夜已深了。“黎明前的黑暗”不知是否沟通万事万物?籍着这冬日的寒冷和黑暗,苦想、疑虑、寂寞和热望,虽然春天快来了。

    1984年4月10日周五

    《希望》

    何为希望

    希望将来成为怎样

    何为希望

    坚若磐石、不摇不晃

    人生最悲痛于

    踏入希望乐土的第一步

    担忧、疑虑、菲薄、渺茫

    希望无所谓有无

    就如同“路”需要众人踩出

    先驱者

    必定经历探险的痛楚

    1984年4月19日周四

    今日阅读1983年《十月》杂志第六期作品。其中短篇小说《爱之厦》,阅时文章布局、文笔、情节颇多感人之处。令我感动的是其中感情描述的真实,从中可察觉作者的深刻体验,特别是那日记,在形式上真实感比较强烈一些。

    姐姐说这篇文章很好,并提到她单位同事也对此文章有好评。刚读完时,我自己也觉得堪称文学新篇佳作,但此刻想起来却觉得平常一般了。因为,若刻求该作品能够对社会的不良风气、人的品格、社会公德能够有所助长,并把现今中国民性格调往前推进。确实这一作品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这一作品在表现人的责任时,虑及不全面,甚至偏离了正轨。爱情在人一生中确实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从历史到如今,无论名人大家或是俗人平民,生与死,作为有无,往往都隐约着“爱情”的影子,或为动力或是阻力。《爱之厦》在表现主人公之间对爱执着上,确实感人肺腑,而人之天职之一“生儿育女”,特别是抽出“育”的责任而舍弃生理上的机能,尤其要将“育儿”丰富为教育、培养和成材上,此作品即刻黯然了。当然,如作品中那样结合后的产儿,也有成为明星的,英国一位女作家不就是一例吗?但是,如此的佼佼者又有多少呢?而他们之中,被社会唾弃或走向堕落的却又是比比皆是。人言:童年、少年时代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阶段。而像这些孩子的童年又将会是何等不堪想象啊,更加之孩子父母在世间的牵挂煎熬之痛苦。由此,我觉得这篇文章个人色彩过于浓重了,家庭、社会和人生的价值没能结合的到一定高度、深度和广度。

    怎么一下子想到了孩子并为他们思虑起来了哪?其实这也绝非偶然。

    从1969年搬到学校宿舍里,如说家庭周围上的最大变化,就是家属院里一下子多了十几个婴儿。记得在鲁迅先生作品中,有个鲁四奶奶说“现在孩子一代不如一代了”,这老人家若生在现在,若看到现在出生不久的孩子,即会撒娇、动心机,一定会有更多感慨。但是,望着这些小孩的奶奶、爷爷、爸妈娇惯的话语和举止,特别是超自然的爱抚和宽容,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顾虑和忧郁。

    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即便是为了下一代也应该拿起书本来。

    1984年4月28日周六

    预选考试临近了,周围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议论纷纷。

    成绩高低是一个人知识水平的反映,其实在性是应该肯定的。虽说我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宽慰自己,但在一次次考试过后,苦恼和痛楚并没有因此而减轻。然而,信念绝不会因为有这些苦痛而死去的。是啊!打击一直没间断过,从学校到家庭,我默默承受和分析着,并想方设法去改变着一切……让成绩长进,让父母少有烦恼,让大家修养有所提高,让生活更有意义一些。事实上,每一次如此的思索,我都能够得到一份勇气和力量,世间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吗?若有也就是只有灵魂死亡和自甘堕落。

    《夜》

    昼夜有何区分

    在这里一样的轻松、紧张

    舒心、苦闷

    君只见昼里人往奔忙

    却可知

    夜色中盏盏灯辉映张张脸

    凝滞、深沉

    谁不知昼作夜息

    谁不晓今朝花美水澹

    只因布道圣明的旨意

    甘愿负起沉重的十字

    1984年5月1日周三

    天热了,一向多愁善感的我,几天来能够这样清醒、情绪如此稳定,甚是可喜。而这一切却又是完全源于《别林斯基选集》里面对感情与理智一段段极其精辟的分析。若说这本书对我最立竿见影的影响,当推这一段时间的阅读。是的,多少次了,当我苦闷、烦躁,尤其是痛感人生蹊跷难料而变得彷徨不宁时,这本书总能让我平静下来,给我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确实,我现在敢说,对于生活、对未来以及对学习和工作的方法方式问题上,都有了很大进步。这进步就表现在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在逆境和失败中不懈怠,坚持摸索着走下去。

    后天又要预考了,此刻,我自己实实在在不能“科学地”断定自己能否通过,与去年相比,这是多么“怯懦”啊!但是,此时此刻,郑重其事要比轻率盲目好得多。

    1984年5月11日周五

    今天预考第一天,语文和化学。

    几个星期以来,语文语法和逻辑修辞的复习,收效不错。但是,作文仍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复习语法时,对于文章的结构布局,曾有过清醒的认识和考虑,但真正到了考场上,却一切化为乌有。这里面问题,大概就在于缺乏针对性的练习上。正是这样。

    化学曾经按部就班地把课本全部理顺记忆了一遍,但考试前一个月却放松了反复强化的功夫。不过今天考试,总的感觉还算可以。

    语文和化学是我通过作大量作笔记方式来复习的,下一步想把笔记重新温习一遍,主要是一些典型问题需要抓紧、抓牢固。

    1984年5月15日周二

    预考结果,未曾想到如此之糟糕。物理和数学考得很差。两天来,情绪又有些低落。虽说这一考,可看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然而,也挫伤了锐气。

    还是不再说什么了吧!像这样的学习对我来说是最后一次了。一个月后就要高考了,此时此刻对于高考再次落榜,我也不再会感到沮丧。是的,生活的道路是不平坦。我自己常用这话引导别人,而这次我引导的却是自己了。从家庭、居住的院落、周边大街小巷到社会的稠人广坐之间,由上世纪追溯到古代,由国内再到国外,人世间落魄伤感之人之事,胜不胜数,何其多哉!

    1984年5月16日周三

    人的一生中要正视每一次可能改变自我命运的机会。在生活中,对于“机会”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研究它并分析它,要能够对于自己在这“机会”中会有何等“利弊得失”作出缜密的判断。要正确估量自己,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如此作为,对于一个人的生平道路的坎坷顺畅与否,至关重要。“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于人生之中所遇到一些事情而言,这一老话谚语说得非常实在。然而,生活之中,并非因为你懂得了这里面的哲理,就能够一旦遇到“井绳就不怕了”,仅仅是当你头脑清醒时,可以保持自我的一份镇定而已。就是说,人自我身心中曾经的创伤是不容易痊愈而不遗留任何痕迹的。

    我们正处青春时代,我们的时代是黄金,不要因黄金的美色而迷恋停滞,不要因黄金的易失,而不敢去冒险。生活失意时,我指责自己因为不强劲,当面对未来胆怯时,我警戒自己要明智。

    1984年5月19日周六

    距离高考六个星期了。有意翻阅一下去年高考前的日记,从总看到当时情绪是何等的混乱啊,而那会儿精力也不集中,但是虽然也感到学习上一些薄弱环节,却没能静下心来找到一些切实有用的挽救办法。眼下,尽管这次预考成绩和去年相当,但在思想认识上,也确实感到了自己学习上有所进步。然而,今后一段时间学习的关键,若复习得当,成绩有可能超出预考,而高考也就有希望了。努力争取!

    1984年5月24日周四

    地球上正掀起信息革命的风潮,国内各报纸踊跃评论和广播,但工商、企业、事业单位却未见什么反响。如说相应这种风潮而有最明显的“行动者”,在全球当推日本。虽说在科技发展和科学普及方面,日本虽不是现在才开始行动,但其国度对于先进事物迅捷而敢作敢为的姿态,过去和现在都不得不令人佩服。

    “随时间的推移,十年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会越来越被人们所体察。”《参考消息》上的这话,可说是深刻的。深入到中国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令人们痛心疾首的问题,教条主义、官僚作风、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等等随处可见可察的现象,以往或许归咎于生活贫困,而事实上,人们现今的生活和本世纪处或和五六年前相比较,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一点上,城市市民可能体会更深一些。较之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在文化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表现的明显没有进步,反而是在倒退。这一点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等舞台人物形象上极为突出。前两年,在中国文学领域,还大力宣传过解放前就成就斐然者像是鲁迅、茅盾等的文学作品,但却没能带来类似新的作品出现。这并非说明他们那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是虚无的,而只是它们的表现手段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未能被现代人们所充分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八十年代至于今,新的文学没有重大突破,现实文学触角和视野仅仅囿于表现现实、倾诉肺腑之言,而不是作为真理的仆人,借助艺术手段和现实条件,在人间耕耘和播撒真理的种子。

    在学习中,当细读被历代仁人圣贤称道的作品时,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异样,主要指感受到这些作品里面的字词文句排列组合的目的和用意,其作者是在要把自我思想和认识毫不含糊地告诉你,确实是想要读者清楚地知道作者的目的和用心,既不要歪曲也不要夸大其词。现今的情况是,许多作品好像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实话实说的模样,但是用词组句后,总给人一种恍惚迷离的感受,有的人用大量的词句来描写和说明自我灵感的来由或是对某一些问题的疑惑与感受,但读起来却始终不知其云何。这样一些人,无论其是有意或是无意如此,其本质不过都是艺术的投机分子,都不能得到原谅的。

    国内现今,对于艺术事业的骗子或罪人,往往手软,主要表现在出了问题,多是考虑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而不是追究他们对于艺术行为的亵渎。事实上,真正艺术家也如同其他事业的创作者一样,是不怕跌跟头的。对于艺术创作行为上的明显错误者,严厉批评、痛斥和谴责,更能够使其艺术品和创作者趋于完美与完善。至于这些人的现实生活问题,我想说,生活中的懦夫,永远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

    中国现今艺术领域中,最缺乏的莫过于需要有一支敢为真理而战的文艺批评队伍。

    艺术的进步对于国民身心和社会福利大有裨益。中世纪,文艺复兴的益处,人类享用至今。

    上面感受,皆来自《参考消息》中关于香港问题。

    1984年5月30日周三

    本周一作文,题目是要求写讲演稿,标题《我们正年轻》。我思虑再三,还是没能写出来,虽说写了一页纸。

    对于作文,我深知自己薄弱所在。不知为何,考试之中,思绪混乱的都令我自己吃惊。总是写了前言,不知后语如何。一篇作文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一些什么。针对目前情况,我初步找到了这样的解决办法。就是无论出什么样题目的作文,全都归结到“德才学识”和“真善美”话题来写。也就是先初步审题,即刻确定其题目内容在要求上是否是关于社会中人的“德才学识”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否违背了人在社会表现中应遵循的“真善美”上行为规范。

    关于上述相关社会人品和行为要求的说法,完全来源于李燕杰报告集《塑造美的心灵》。对于这里面的字句,愈是深入细想,也愈发觉得其富含人生哲理。

    当下要做的,就是围绕“德、才、学、识”每一个字写成一篇文章,搭成一个框架放在胸中,并准备好一些实例资料。这样在考试之中,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了。

    基于上面想法,余下三十多天里,就这每一个论题,抄写一点资料,粗略勾画一下文章脉络,一定会有助于高考作文成绩的提高。

    1984年6月5日周二

    读杂志《演讲与口才》,从中感到一个人若使自我知识有所增长,必须要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因为,当你的视线看到一片新园地的时候,园地内部一切事物会一起涌入眼帘。这园子中的一切对你而言不过就是一些影子而已。但是,对于任何事物从摸索到掌握其实质,首先要从认识这一事物开始,所谓开拓视野,就是要有这样一份哪怕是一个影子似得“认识事物”的渴求和不懈摸索。只要有了意识,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

    1984年6月9日周六

    今年高考报考志愿填表改在了考试前,这确乎成了而今的负担。可能的成绩和有限的学府,未来理想和工作方向,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哪?更何况成绩,只能任凭自我估计和衡量而已。

    现今,总是喜欢分析周围的生活,也可说是在想象这些生活的意义。这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而我自己确实诚心而认真地思考着。当前中国社会并非缺乏正义感,而是缺乏此类热情和对这种热情的保护。

    时常反复想象和解释自我有时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一个目标理想,这个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生存而是为社会环境改善去工作,并且在精神和意志上完全出于自愿,不为外力禁锢或佐佑。这种工作性质不是自私的个人地位和名利,而是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智慧能力提高相关联。而这种工作就是面向大众的为真理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与之相关的像是文学、电影、绘画、诗歌等艺术形式。在实际生活之中,这些艺术行为通常被认为属于个人的业余爱好,实际恰恰相反,这里面才应是智慧人士所应该从事的人生事业。当然,一般人们每日的工作,一方面是为自己生存,另一方面也给别人提供服务、劳动或生产生活所需物品。但是,就一个社会整体而言,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生活赋予人类的思维和感情并非仅限于此。因为生活中还存在着愁肠、愤恨和仇视,社会上这样一些“恶”的情绪,一旦构成集团意识,就将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所在,就在于这些人“智能”没有开拓,应归咎于文化艺术的落后和不进步,是知识水平不普及、不推广和不深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