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漫步在山道上,方文顺把抓起一把青须草,这种草整个主干很细,一溜光,只上尖上有一个花朵似的枝叶,掐掉上面的枝叶,剩下二十厘米长的主干刚好可以用来编制装蟋蟀的小笼子。

    斗蟋蟀在宋朝的时候达到了顶峰,到了现在几乎轮为了无人问津的昆虫,在村里只有小孩子才会抓来玩耍。

    方文拈了三根青须草,指尖飞快的编制起来,几分钟后,一个婴儿拳头大,活灵活现的青色小笼子就ok了,轻轻一扭上面的小开关,笼子的缝隙就会变大,抓两只蛐蛐放进去,用一根草栓着笼子提在手里,哼着山歌别提多心旷神怡了。

    山上的种的玉米多了,蚂蚱就也多了,叫声响成一片,这蚂蚱在村里除了能用来钓鱼钓青蛙,貌似也没什么用,只是啃食玉米叶子,叶子本就无用,到也没什么危害。

    “呜呜~~~~”一道犹如牛角的声音传来,低沉而悠远。

    方文疑惑的望着山坡上,忽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了笑容,脚步也快了几分。

    几分钟后,绕过了一片玉米地,来到了几棵香樟树下,几个七八岁的孩童正在费力的砍着枝条,还有一个孩童已经爬上到了树上,吃力的拉扯着一根大枝条,想要扯断下来。

    “你们几个放假了?”方文出声问道。

    “是文叔呢。”

    “文叔你怎么到山上来了。”几个孩童叫嚷起来。

    “呵呵,叔到山上地里去看看,你们这是在做牛角?”方文见一个小孩手里拿着一个粗糙的筒子,想来刚才的声音就是这个发出来的。

    “是呢,大军从学校拿了一个回来,他说会做就带我们来了。”一个孩童老实的说道。

    “文叔,我下来了,接下我。”树梢上,方大军大声的叫喊道,上树容易下树难啊。

    方文笑了笑,“你这小子,快下来吧,小心摔着。”

    香樟树生长高大,树干粗糙,小孩爬上去还真是比较危险,不过村里的孩子不会爬树的还真不多见。

    没一会,方文就稳稳抱住了小侄儿方大军,这是个孩子王,是儿童界村里这一带的[扛霸子],那里有破坏,那里就有他的身影。

    “文叔,给会做牛角吗,教教我吧。”方大军长得虎头虎脑的,穿了件小背心,皮肤黝黑,不过十来岁,胳膊上已经有肌肉疙瘩了。

    “你不是有一个吗?”

    “不是我做的,是昨天上学的时候,[兄弟伙]送给我的。”方大军乐呵呵的说道,他是七老爷家的孙子,父母在外打工,少了些管教平时野得很。

    方文在心理感叹了一句,这么小就有兄弟伙了,“恩,我只教一遍,你们看好了。”

    说完,方文三两下就上了树,先不说他本就力气大,当年在工地上的时候,爬钢管架子可比这个难多了,一上树几下就扯下几个大枝桠,然后离地还有几米高就跳了下来,或许是最近时常喝葫芦酒,这身体感觉更强壮了。

    “看好了。”说着,就取了几十厘米长,硬币粗的一节树枝,用弯刀在上面划着斜线,刀势不能断了,画了斜圆圈,一刀划到末尾,圆圈中间留两指宽的距离,这时候从上面撕下来,这树木的连在一起的模样和削下来的苹果皮差不多。

    这时候从最上面开始往下顺着裹,一层包着一层,每层露出一半的树皮,因为树皮比较厚,没一会就越裹越大,越裹越长,到最后树皮裹完就成了一个大喇叭形状,和牛角的样子差不多,裹得越大,声音也就越大。,

    “哇哦,文叔好厉害啊。”方大军啪着手叫道。

    方文呵呵一笑:“回去把树皮在水里泡一泡,晒干后就能放很久。”

    这时候还不算完,在取一节青色的小枝条,五厘米长,比筷子细一些,然后用刀背在枝条皮上刮几下,轻轻一拧,这节树皮就完整的取了下来,放进嘴里抿嘴一吹就能发出响亮的叫声,似鸟非鸟,声音非常特别。

    然后把这节枝条皮包裹进刚才的树皮角里面,用来作为发声器,方文拿起树皮角猛的就是一吹,“呜呜~~~”这声音比刚才听见的大了好几倍,低沉,苍凉,又隐隐带着点战火硝烟的味道,震慑人心,这种号角声在古代就代表了战争。

    “我要,我要,文叔你送给我吧。”最小一个五六岁的丫头叫嚷着。

    “呵呵,给你了,叔还有事就先走了,你们有空到叔家里来玩,叔给你们做好吃的。”方文摸了摸几个小孩子的头,又让大军好好带着弟弟妹妹就上路了。

    “好了,我大佬走了,下面我来教大家怎么做牛角。”方文军手拿弯刀大声叫道,一个简单的树木角,能让村里的孩子玩上很长一段时间

    “文文,你怎么上来了。”二叔的声音远远传来。

    方文瞧了片刻,才看见二叔和爷爷都在玉米地里,爷爷把玉米掰下来扔进地上的箩筐里,二叔随后把玉米秆子砍掉整理的码在坡坎上,村里山坡上的蘑菇,其实就是因为玉米秆子的腐烂而来的,有些村民家里不缺柴火,玉米秆子就堆在山坡上任由其腐烂,有一定几率被土地吸收,来年这个地方就会长出野生的蘑菇,另外腐烂的树木也容易形成蘑菇生长的环境。

    其实玉米秆子的用途也比较广,只是需要技术利用起来而已,比如用来生长蘑菇,木耳等,或是用来当作马的食物,不过牛却是不吃玉米秆子的。

    “反正也啥事,家里玉米这么多,就来帮忙了。”村里一户普通的家庭,每年至少会种植上千斤的玉米,多的有三五千斤,收割和晾晒都比较消耗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