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回到家中后,季秋长长的出了口气,怔怔出神。

    穿越之初,季秋只晓得摸鱼外加抡刀子砍人,还没有太深的感触。

    可当季秋如今以身入局,彻底进入朝堂争斗的漩涡中后。

    季秋这才发现,古人的精明远超自己的想象。

    且不提朱元璋,刘伯温之流。

    哪怕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汤和,也是实打实的人精。

    季秋所料不错的话,汤和现在应该在去往吴王府的路上了。

    不过季秋并不担心自己会因为这事,引起朱元璋的猜忌。

    明天一早,他就准备去往吴王府,和朱元璋通个气,顺便讨个差事回来。

    劝降陈友定。

    若是汤和知道了季秋心中所想,怕是都不会给季秋说话的机会,押着季秋就去找朱元璋了。乐文小说网

    劝降陈友定?

    你小子怎么敢的?

    这事不是没人做过,只可惜没一个成功。

    更重要的是,陈友定这老小子不讲武德,从来就没有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来一个杀一个,一点情面都不讲的那种!

    马王后若是知道这事,估计会第一个出来拦着季秋。

    不过季秋既然敢以身犯险,心中自有章程。

    当今朝堂,乃至于有明一朝,一直都存在一个挥之不去的弊病。

    那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也就是所谓的“党争。”

    从步入朝堂的那一刻开始,每个人的身上就已经牢牢打上了旁人赋予的标签。

    哪怕是公认爱民如子,体恤百姓的朱元璋,其采取的诸多政策,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与神圣,确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代。

    至于文官,那就更不用说了。

    张嘴“天下苍生”,闭嘴“为民请愿。”

    可若要让他们吐出压榨百姓得来的利益,那真是比杀了他们还难。

    这也正是明初争斗的症结所在。

    说白了,所有臣子都是被自己的利益所驱使,在朝堂上泾渭分明的化成了两派,在朱元璋这个“裁判”的注视下,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眼下明朝还没有南宋的地盘大,这群人就已经开始想着内斗了。

    等到将来驱虏逐元,四海皆定之时。

    这群人怕不是要连狗脑子都打出来!

    并且这个争斗,无可避免。

    几百年传承下来的积累,与封建王朝上千年形成的思维惯性互相叠加,又岂能是人力所阻止的?

    既如此,季秋决定,给这本就争斗不休的朝堂,再添上一把火!

    这把火,名为陈友定!

    朝堂之上,没人能超脱自己的阶级,真正的为天下考虑,为百姓谋福祉?

    没关系,这天下有人能!

    在季秋看来,陈友定和海瑞一样。

    并非是那种屁股决定脑袋的封建官僚,而是能超脱自己的阶级,甚至是背叛自己的阶级,着眼于天下苍生的一类人。

    更重要的是,陈友定也算是正儿八经的前元余孽。

    可他贫寒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不会和李饮冰之流,搞在一起。

    勋贵们更不会接纳他,陈友定在朝堂之上,势必会成为游离于两股势力之外的势力!

    光是勋贵和文官斗,算怎么回事?

    元末明初,大争之世。

    朝堂上若是只有两股势力,又岂能配得上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光景?

    如果说朱元璋代表皇权,勋贵代表军权,文官们代表相权。

    那么在季秋心中,陈友定,乃至于日后围绕他所形成的势力,所代表的就是那个看似不起眼,却能够真正左右天下的阶级。

    民权。

    昏暗的灯光下,季秋咧嘴一笑,充满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狡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