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曹乐友怎么也不曾料想会在这里见到胤禩。

    惊愕之后,心头狂喜,他并作几步,走到对方面前,正想请安见礼,这才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

    “燕豪?”两人曾在云南共事数年,胤禩自然不会错认他的声音,挑了挑眉,朝着曹乐友的方向转过身,又想起自己看不见,心下浮起微微懊恼。

    “八爷,您的眼睛……”曹乐友见他被人搀扶着,双目无神,不由吃了一惊。

    “嗯,出了点意外,瞧不见了,你怎会在此地?”

    “瞧不出那模样寻常得很,竟也有点勾人……”

    曹乐友正想作答,冷不防方才那个出言轻薄的声音又响起来,侧首望去,却是个年约二十上下的青年,身着锦袍,眉眼轻佻,一副纨绔子弟的模样,正与同桌的朋友闲话,眼角却瞟着胤禩上下打量,他的声音本来不大,但因与胤禩一行人的距离并不远,故而也听了大半入耳。

    胤禛杀心顿起,侍卫们察言观色,不过眨眼功夫,刀已架在对方脖子上。

    陆九听不得旁人对主子如此污蔑,他寒了脸走过去,抬手就是一巴掌,直掴得对方晕头转向,半天才回过神。

    “让你嘴巴不干不净,今天小爷就帮你老子和娘教训教训你!”

    “好啊你们,光天化日之下持刀行凶,你们知道我姐夫是谁么!”

    那人捂着脸暴跳如雷,无奈刀剑晃眼,不敢上前半步。

    曹乐友原也想过去教训他,却被胤禛的人抢了先机,这才端详起与胤禛同行之人。

    他为官多年,早已不是当年只知闭门读书的曹家大少爷,这一观察之下,立时看出对方器宇轩昂,并非寻常之辈,又是这一行人的主子,身份显然极为高贵。

    胤禩道:“这等跳梁小丑,犯不着跟他计较,既是久别重逢,不如上楼一叙?”

    胤禛见他并无不悦之色,没有将方才之事放在心上,便点头道:“也好,你就是曹乐友?走罢。”

    言辞之间,不容置喙,显是惯了发号施令,曹乐友已将他看作王爷一类的人物,自然也就不奇怪,当下答应一声,随着二人上楼,余下两名侍卫将那纨绔子弟一阵好打,赶出客栈。

    掌柜看着这一幕,早就愁眉苦脸,可碍于他们人多势众,也不敢吱声。

    三人各自落座,曹乐友忍不住道:“八爷的眼睛,究竟是怎么回事?”

    “陈年旧疾了,忽然复发,此番来江南,便是寻医的。”胤禩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显是不想多谈,随即又转了话题。“你怎会在此,可是升了官?”

    曹乐友见他全然看不见,心中忧急交加,有心多说几句,但仍捺下冲动,先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多得八爷提携,当年在云南待了几年,后来又迁了几处,如今是江安十府粮储道。”

    这个官名一出口,倒是引得胤禛对他多看几眼。

    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是有油水的肥差,胤禩在云南的种种,后来胤禛也曾听他说起过,自然也听过曹乐友这个名字,且知此人颇得胤禩推重,眼下见了真人,只觉得木讷拘谨,毫无出奇之处。

    胤禩笑道:“嗬,是正四品了,可谓平步青云,想必政绩卓著。”

    曹乐友忙苦笑告饶:“八爷就别取笑我了,我这哪算得上什么政绩,不过是当年在云南跟着八爷做了几桩事情,要说起来还是多亏了您,否则这会儿只怕我还在南宁垦荒呢!”

    算你有自知之明!

    胤禛腹诽一句,莫名地看他不顺眼。

    “这位是……?”曹乐友没有忘记坐在那里的胤禛,这位爷的气势实在让人难以忽视。

    胤禩道:“这位是当今圣上。”

    曹乐友瞠目结舌,也不知是因为震撼,还是见胤禩态度淡漠觉得不可思议。

    片刻便反应过来,连忙撩袍子下跪。

    “江安十府粮储道叩见吾皇万安!”

    胤禛嗯了一声,没喊他起身。“今年漕粮运送可还顺利,江宁府现存粮几何,江宁如今治下又如何?”

    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其中有些并不在曹乐友的职责之内,这却是蓄意刁难了。

    但这是御前回话,若说不知,便有怠职失察之嫌。

    曹乐友被问得一呆,勉强定了定神,一一作答。

    语调流畅,虽谈不上详实细致,毫无遗漏,但也中规中矩,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这种人也能让他这个弟弟青睐至此,念念不忘?

    胤禛瞧了胤禩一眼,又让曹乐友起身入座。

    “这回朕微服出来,不欲大肆张扬,此处你知便可,不必派人来接,既得君臣相聚一堂,也就不必如此拘礼了。”

    曹乐友行礼谢过,行止不亢不卑,既无诚惶诚恐,也不惺惺作态。

    换了往常,这种人正是胤禛所欣赏的,但此刻也不知为何,他却怎么瞧怎么不顺眼。

    曹乐友渐渐放开了些,胤禩曾有过渊源,交情匪浅,此时故地重逢,不免叙起旧来,胤禛在一旁却有些气闷,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缘由。

    只听得胤禩道:“燕豪如今娶妻没有,我记得在云南时,你尚且是孤身一人,若是仍未娶妻,我便来给你做个媒。”

    曹乐友脸色一红,呐呐道:“有劳王爷挂心,从前那妾室刘氏,已被我扶正。”

    胤禩奇道:“看不出你竟是如此长情之人。”

    曹乐友苦笑:“王爷就别打趣我了。”

    这个刘氏,还是当年在云南时,胤禩送他的,被曹乐友纳为妾室,后来又诞下一儿一女,曹乐友心中本来就惦记着一个人,子嗣既是有了着落,就更没了娶妻的心思,索性将刘氏扶正,也没再纳过妾。

    两人相谈甚欢,胤禛却有些气闷,忍不住打断他们。

    “曹乐友,你身在江宁,可曾听说过噶礼与张伯行之争?”

    帝王问及正事,他忙收敛神色,恭敬道:“臣确实曾听闻过此事,据说正是因江南乡试而起的。”

    “这两天平息了一些,但江宁府大牢里仍关着些闹事的举子。”曹乐友叹道,“臣之所以出来散心,也是因为此事,两江总督噶礼噶大人欲再次弹劾张伯行张大人,正找人联名上折,几次派人请臣过府一叙,却是被臣躲开了。”

    胤禛皱眉,微沉下脸色。“依你看,张伯行与噶礼二人,为官如何?”

    “臣到两江地界方才一年,不敢妄下定论,与噶大人也无甚深交,只是由平日里所见所闻,倒觉得张大人是个好官。”

    “何以见得?”

    “臣有一次出行,在街上见到张大人被一名衣衫褴褛的小童冲撞,却不仅不怒,反倒将他抱起,还给了他一些银两买新裳,当时张大人并没有注意到臣,但是臣心想,一个能够在平日里也待人以善的人,为官定也不会作假。”

    胤禛颔首,他先前还担心张伯行是个言行不一的人,现在瞧来,当初老爷子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确实不差。

    曹乐友与胤禩多年未见,心中本已甚为思念,但对方是王爷,非奉旨不能出京,他又是地方官,不得随意擅离职守,自云南一别,竟未再见过一面。

    他不止一次想起两人在江南初识的情景,不止一次想过若对方不是王爷,而自己也不是曹家大公子,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但终归只是希望而已,那个人的身份,遥不可及,曹乐友甚至觉得自己对他抱着的那点心思,是玷污了对方。

    此时此刻,心心念念想了多年的人近在咫尺,可那眼底却映不出他的身影。

    曹乐友恨不得能抓着他的手细细询问,偏偏中间隔了一尊大佛,令他动弹不得。

    胤禩看不见,胤禛的眼力却好极了,他又如何看不出曹乐友坐立不安的模样。

    “曹乐友,你就先跪安吧,时辰不早了,朕与王爷都要安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