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我一直认为,清朝十三个皇帝当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多尔衮的。如此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真的不知道那么多种火器的好处吗?

    举一个例子,攻打大同时,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多尔衮给běijīng的诏书中,不但一一写出了需要即时运来的重炮各自的名称,甚至直接将那些需要前来大同的炮手的名字也写了出来。我特意看了,不是随便说出一两个,而是一一指名道姓!

    想想一下,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自己有几门火炮、有哪些熟练的炮手,记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还能说他不重视火器吗?那清军不使用火枪的理由也就呼之yù出了,那就是即便是象滑膛隧发枪这样的高级玩意儿,求真务实的多尔衮还是发现,在战场上这东东一样的不好使。

    回到主题,说说书中粤军对抗骑兵。首先声明一点,德安一带是丘陵地貌,可不是赣州周围的红sè根据地!而且如果看得仔细,在第九旅遭遇九江骑兵时,我提到了,正常情况下,粤军是要在防御阵地筑围栏和鹿角,用以防备清军骑兵的。近代历史上,欧洲火器运用上就经过多次反复,刚大规模装备火枪时,出现了火枪队单行横列的阵型,意在发挥火力。但实战检验后,又回复到方阵阵型,前面又加上了保护作用的长矛兵。

    后来能够将火枪队的战力提高到在野战中不需依靠冷兵器部队的支援,可以独力对抗骑兵的冲锋,关键还在于连发装置与膛线的出现。这二者提高了火枪的发shè效率、shè程与jīng度,它的出现与子弹的产生,枪械铸造工艺的提高密不可分。而所有这些进步,依靠的是其背后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军事学的深厚积累。

    在YY的时候,秉承自以为严肃的作风,我只是选取了被甲弹,这种依靠当时的工艺、技术完全能造出来的东东,在火炮上,炮弹引信、退炮机已经是超前了,所以,不好意思再增加什么。如果大家非要加上手榴弹,为了不犯众怒,俺也可以加进去。

    说了半天废话,实际上,俺是要声明,俺从来没有说过,粤军会在平原了清军打合战,而且今后万一有,也是兵力上有绝对的优势情况下进行!

    说道俺夸大了清军队战斗力,还是要强调,实战是检验实力的唯一标准。

    翻开史料,发现康熙最后一次攻打噶尔丹时,噶尔丹的部队装备了大量的俄制火枪,又以驼马围成车阵(很熟悉的战法吧)。但结果可惜,八旗子弟依仗弓马骑shè一个冲锋,打下来了。

    所以,不要说清军的战斗力弱,至少到了雍正,战斗力尤在。否则,真以为十万女真横扫中原,全是汉人无能吗?当时,不要说中国,就是放眼世界,清军的jīng锐骑兵集团也是最强悍的部队之一了。

    故此,俺的粤军就算赶上了拿破仑军队的装备,但这并不代表战斗力也相等了。仔细看近些章节,俺的真意是清军有经验的老兵越死越少,渐渐也被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所代替,而粤军却是相反,没有经验的新兵在减少,老兵逐渐增加。什么时候,人的因素都是决定xìng的,这才是俺的军队将横扫天下的真正原因。

    至于“还是看不见”兄弟所说的:江西大战后,夺取九江作为水军基地,运送物资,封锁长江,水军炮击南京,大军虚张声势夺取南京,主力在水军配合下,延长江南岸西进,夺取武昌,战略上关门打狗,济尔哈朗怎么办?因为长江被封锁,不死也脱层皮,今后长江上有了水军基地,江南定矣,该搞政治分赃了,清军损失最少10万满蒙主力,长江被封锁,无力南侵已。

    实在不能同意,明代善筑墙(明长城),南京城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还叫拥有洋枪洋炮的湘军头疼不以,处于清初,如何是好攻取的?而且,也没有奇袭的可能,军行千里,何人不知呢?

    唯一欣慰的,是下半程的曲折,各位说了半天,没有粘到一点边。所以,yù之后事如何,还要听俺慢慢更新了!但最少,必定是你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