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凡同学之间,或许是因为学生时节尚且天真无邪,也许是当时彼此之间也就没有多少利害冲突吧。总之,那会儿建立起来的一份情谊,始终让人感到特别的清纯和温馨。

    当老同学们相聚时,头脑中完全淡忘了时空的隔阂和岁月的苍老,仿佛又回到了校园时的浪漫和天真,彼此之间,无拘无束地嬉戏、玩笑和胡闹。

    小六,远在海滨城市工作,脱离医疗界后,从事“保险”工作也已经有些年头了。多年不见,而今举止言谈之间,透出“新型行业”里的某种“企业文化”熏陶出来的自信和涵养。

    他这次来这里,就是考察其行当中新兴产业部门的情况,并计划着再次“跳槽”出来,独自开展一块业务。

    俗话讲“三个女人一台戏”。事实上,三个老爷们儿那一夜的话题,更加是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而在这些话题里面,若说能够赶得上时尚又能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学车”和“买车”了。

    不曾想,他们两个拥有驾驶执照已经都有年月了,对于买私家车的事情,仅仅是在犹豫着要买什么样的好车而已。

    “我想买个二手车。妈的!开别人的车,心里就是不踏实。”提起买车,想到这些日子里,在学车、练车、借车、开车之中受到的那些窝囊气,我就胸闷、上火!禁不住愤愤地说道。

    小六对买车像是早有盘算,他张口道:“二哥,弄个二手桑塔纳吧,性能好,配件便宜,价格也行。我也想从老家那儿搞一辆先开着。”

    “二哥,你有条件,买一辆吧。汽车是一种文化。在医院时,自行车都懒得骑。出来后,开了摩托,一天能转好几个单位。给你一个小时,走又能走到哪儿去?开摩托哪?开上汽车,都上山那边去了。汽车开阔眼界的东西太多了!”老三意味深长地对我讲着。

    “我有什么条件!我打听过了,旧桑塔纳也要两、三万以上。我买车,最多能拿出一万块钱左右。”近来,对于私家车的消费,我的确已经用心盘算过了。所以,话说得十分肯定。

    “哎!小八干嘛哪?他不是在公安吗?找他帮帮忙不行吗?”六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随后,他又接着说:“还不到十二点!有他的电话吗?”

    在大学时,六子和小八的关系最好。像我们这样聚在一起,且不说是毕业后的第一次,将来也不会是很容易遇到的机会。六子在这时候自然会想到,也应该找来小八一起聊一聊。

    “别找了,联系不上他,号码都不对了。”看着老三起来要去拿皮包找电话号码的样子,我赶紧阻止了他。

    小八,在大学“毕业典礼”大会刚一散,就直接奔回了老家。听说费了不少周折,才进了县局级的公安机关,干起了法医。就是去年,因岳母生病,他还到我这里来过。当时,他留电话时就解释过,媳妇正在调动,住房是租用的,单位驻地即将搬迁;要等着这一切稳定下来以后,再来个电话。

    近来,京九铁路开通后,在小八所在的县城里停靠一站。因这一缘故,也有同学向我打听过他的电话,但却始终没有再和他联系上。

    其实,初、高中同学在公安系统的确实不在少数,但工作的性质,使他们的性格里面都渗透了太明显的职业“习惯”,除非迫不得已或另有目的外,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地去和谁联系联系、聊一聊或走动走动。当你有事找他们时,那审视的眼光和谨慎的语气,尤其是淡定神闲、不紧不慢的作派……往实话里说,没事还是不来往更好一些。

    “开车的遇见警察。”(歇后语:你急他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