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986年3月1日周六

    近日来,默读《犯罪心理学》和《普希金抒情诗选》,前者可以从中认识和解释个人情感与周围事象的矛盾冲突;而在后者中,《恶魔》一诗不仅认识到诗人伟大之所在,也看到自我日常痛楚的根性,这就是歌德所说的“人类永恒的敌人是否定精神”的问题。是啊,这种“否定”精神在社会大的方面,在否定性的破坏之中可能带来社会不断进步,但在人类个体身上,却经常会使青春年少时代对周围社会生活的幻想、热情和爱的心灵,逐渐在日常生活困扰之中加上自我“否定”精神的磨损,而失去光泽,失去了崇高的追求。

    1986年3月2日周日晴暖

    午后,观电影《少年犯》,其主题恰巧和寒假中同学议论以及目前所读书本相符合。晨,到济南老邻居张老师家,所谈论的话题,也是针对而今青少年放纵、恣意行为的担心和忧虑。

    对于国内报纸、杂志中对于刑事案件的描绘和言论,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他们根本不能达到从心灵深处说服和教育青年人的目的,只是说一些人人皆可讲的大道理而已。眼下,从小学同学到熟悉的朋友,判刑入狱的事实,教训之惨痛,过去根本想象不到。但究竟为何一下子出来这么多问题呢?吾认为是和现今青年人对人生目的、社会理想和爱情的纯真性心生疑惑与怀疑有很大关系。

    近月来,有苦难言,只有借助诗歌的形式倾诉而已。这期间翻阅国内几本小诗集以及同学写得小诗,与普希金的诗歌相互比较,普希金短诗的每一首也不只是在表达一个主题,即便就是一个意思的主题,也不是滞留在一个场景中,而是从自然景象、艺术联想和人物形象中偶联出更多的东西,寄托自己奔涌的情思,尤为可贵的是其语言表达出的往往是极富哲理性的东西。

    在几日的沉思中,认识到作为一名歌者,要有表现的艺术舞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欣赏者,也才能启发教育更多的心灵。若不如此,而是随处引颈高歌者,则无论其歌唱得多么苍凉悲怆,得到的也仅仅是怜悯,更多的可能是轻蔑,而其人不过就是流浪艺人而已。

    从近来生活创伤中,自我对语言艺术也有了新的启发和理解,在有些地方和时候,言语不可过多,要留有他人思虑和想象的余地。但是,在哲学思维当中,分析和阐述又绝不能含糊其辞,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上学期的政治经济学应是今后思想或言论中经常参考学习的范本。

    1986年3月3日周一

    开学伊始,同学中表现出学习上的浮躁和散漫。人不容易完全摆脱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学期功课学习要有所安排,争取英语有所长进。拉丁文达到记准、记牢,并要有分析地学习这种语言,从中探求欧洲语言的规律性。

    昨日XX(高中和补习班同学)来信,他说:“自己选择的路即使比他人指点的有更多的坎坷和障碍,然而行走之上,也能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幸福和欢畅。”

    1986年3月4日周二晴

    暮,得交大的《新上院》,草阅几篇,联系多日来思虑,令我感情激发。

    而今社会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感慨、思虑和探索者不乏其人,有多少人投笔报纸、刊物抒发胸中的忧郁和愤懑。然而,这一切读来只觉得不过是隔靴搔痒、捉襟见肘的空谈和空叹而已。从中透漏出来的真情实感不过就是源于信仰的朦胧和迷惑,也就是所谓的“信仰危机”。信仰是什么东西?对某一个人来说,只要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它、依赖它,并把生活的热情、或激情感情寄托在它上面,这种东西也就是信仰了。它既可以是意识形态上的,如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君主宪政等,也可以是宗教和某一个人或物件。从民众意愿和群体利益上,这种信仰的结果,应该是通过信仰的寄托,赋予信仰者勇气和力量,鼓动他们生存下的并从中求得生活上的愉快和幸福。总之一点,凡是信仰给予人们的一定应是人性情感的善良和纯正,绝不能是浮躁、虚妄和矫饰。

    看日本影片《日本的沉没》。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权利、金钱、地位以及漂亮的脸蛋和服饰,挽救不了人们的宿命,唯有一种东西能够使人们摆脱毁灭前的恐惧和绝望,这就是人类情感,一份亲情、爱情和对于祖国、民族的爱心。这种情感可以让人们面对最凶恶无情、惨不忍睹的对手,而淡定自若、笑然而逝。我们平时为什么不能珍惜和追求这些宝贵的东西,难道非要等到那种时刻,才表现出人类均能有的勇气和胆量吗。

    晚散步,和XX(大学同级老乡)谈论读过《新上院》的感受。是啊,书中那种诚恳的话语、敏锐的才思,不难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和共鸣。但我自己觉得,那种强调和言论推行到社会上,不一定会出现有益的社会效果。虽说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对待社会、对待社会上的青年人,也似乎无可厚非,但我深感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不反对百家争鸣,但这样一些言论应该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角度和面目出现,才能避免人们因缺乏分析和判断力,而带来的思想混乱和盲信盲从。交谈中,同学言:“中国而今的犯罪增多,是对外开放的代价,如同国外性解放带来了艾滋病一样。”我反对这种论调,尽管这是眼下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但如若要深究这种言论最终带来的社会恶果,或者一旦这样的犯罪出现在自己的家庭成员人员身上,旁边如果有人用这样腔调来劝解,一定会受到痛斥。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个死结,人们还没有参透,没能认识到其严重性和对自身的危害。

    我虽然热衷哲学思考和探求,但在感情上讲,我自己更接近诗人的气质,而不像是哲学家的。

    1986年3月5日周三晴

    就在理想、前途和爱情面前,犹豫、胆怯和退缩的时候,她的无情一击,到让我找回了我自己。仅这几日说笑言谈中,却弄明白了许多问题。

    人待激励。生活中如果没有反复、没有磨痛而只有平淡、清静的度日如年,此人终将一生平庸而老朽。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木前头万木春。人生不能停滞不前,前进意味着新生,退却将是万丈深渊,或就是停滞不进的腐朽。对于无知者而言,停滞和退步与否无所谓惊悸或担心,唯有知识的头脑和所谓的思想者,才清楚这样一种状态意味着生命的绝望和腐烂。

    班干部调整,下马之势已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年来,生活之路尽管一直不顺畅,但也已经发现这个样子特别利于我自己提高思想认识和思考能力。

    英文版《音乐之声》看过数遍,今晚观之,得到许多新的认识和明见。

    等待

    原本应是寂寞无语的

    而我则谈笑嬉戏

    失恋

    本应该悲痛欲绝的

    而我却意气昂扬

    更加自由自在

    这几日思想纷杂,许多问题的应答和解说,只是零星记在本子上。这一举止给我一启发,一个人要善于捕捉思考之中的智慧火花,及时记下了,对自己是鼓励,也是未来解决问题的参考。

    1986年3月6日周四晴

    回校仅仅才两个星期,我似乎感觉想过了一年。这几日的沉思热想,似有茅塞顿开的敞亮。虽说不清楚是幸福还是痛楚,总之结论就是需要自己不能停滞、要奋进!

    给高中同学回信,言他之固执源于一直以来学习和生活的顺达,而我之固执却是因为生活和学习上一直不如意。

    1986年3月9日周日

    上午,游浮山。行进松树山石之下,不知如何登上山头。数人徘徊逡巡,愤慨前途渺茫。会当临绝顶,回首探望,上山之途径,虽弯曲,且清晰。人生之境界,何尝不也如此。见浮山南麓,南海康公之墓,污迹斑驳,落寞萧条。遥想康公青春之际,浩然正气,威震四方,天下志士仁人,无不感奋公之光明思想,然“大同”宏图,失却客观。反观今日之人,不求事理,妄存虚名,实为效颦之举耳。

    1986年3月10日周一

    第一次

    头脑这样清晰

    第一回

    勇气如此理智

    生活啊

    我要去弄清楚

    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无知

    今天同学送我一言:“静坐多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我立即给他加了一个横批:“无所作为。”其实,何言“无所作为”,准确应为“明哲保身”。

    1986年3月11日周二

    人不能只是独自埋头思考,尤其不能这样去对待与别人交流的东西,如:信件、短文。因为这样固锁在自我的狭隘里面,会使你的语言和文字都失去社会性,而成为不合情理的字词排列。

    1986年3月12日周三

    轻轻地投进邮箱

    消去了多时的苦闷和惆怅

    你将带来什么

    我都将耐心仔细品尝

    或许毫无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