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杨澜通过询问得知,三人刚才所在的房屋乃是一处民房。至于为什么会在这所房屋里,杨澜却是没再追问。毕竟都是“大礼包”送来的,怎么可能问的明白。大先知也提醒过,不该问的别问,以免对这个世界的结构造成混乱。

  三步并做两步,杨澜跟着荀、邓二人走出房门,来到了上艾县城的大街之上。与其说是大街,其实和咱们现在落后农村的土路也差不太多。

  街道上稀稀落落的盖着几十间残破的民房,商铺也是少的可怜。放眼望去,目及之处超不过百余间,家家户户闭门关窗,一片萧条景象。

  “这就是上艾县了,地方不算大,是个小县城。先前我已经四下打探过,人口不足千户,百姓各方面的生活条件都比较贫穷。还有很大一部分逃荒过来的难民,现下都散落在县城四处。”荀彧一边走,一边对杨澜介绍着当地的一些情况。

  杨澜心说还是生活在新时代好啊,虽然不算富裕,倒也是不愁吃穿。不像这些人身处于乱世,生来就没得选择,大多都是死于战场之上,要不就是死于天灾之中,人命就像草芥一般不值钱。

  果不其然,又往前走了数百米。杨澜就看到路边有几十个衣不附体、瘦骨嶙峋的男女老幼。他们半躺在地上,背靠着一面已经坍塌残破的墙壁上,其中不乏有呜咽之声。

  看样子这些人都是饿坏了,各个面黄肌瘦,脸上透露着疲惫之色。年轻一点的看上去还有些精神,年迈的老人已经是奄奄一息。

  杨澜一指这群人问道:“这是哪里来的难民,怎么也没人管,当地县城的官员呢?难道就任由这些难民死在此处?”

  杨澜最初想着,只是来逛逛古时候的县城,了解一下风土民情,也就图个好奇。但看到这些情景,即便是他,也不得不生出同情之感。毕竟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况且还尽是些妇孺老人。

  不等荀彧开口,邓艾清了清嗓子抢先回答说:“主公有……有所不知,此……此处并无县……县令与县长。难……难……民都是从……从……从附近……近的新兴郡和……和常山……山郡逃荒过来……来的,听……听说那里有……有灾情。”

  杨澜这边正听邓艾说着,突然冷不丁从自己身边跑来一个小姑娘,年龄看上去不大,长得十分乖巧可爱,看样子也就五六岁。

  小姑娘摇了摇杨澜的衣角,跪在地上哭诉着:“老爷!老爷!您行行好救救我娘亲吧,我们已经三天三夜没吃上一口东西了。”

  杨澜听着小姑娘这么哀求他,心里顿时感觉一阵酸楚。任谁看到一个本该无忧无虑过着幸福生活的孩子,却变成了当街跪地的小乞丐,是人都会心疼难过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悲,可叹啊!”杨澜一仰头,不想让旁人看到自己快要夺眶而出的泪水。

  荀彧拱手深施一礼:“主公真是好文采!想我荀彧也是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主公您却不同,有我和士载的协助,您定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虽是残忍了些,但这才是我想让您看到的景象啊!”

  荀彧所说的一番话深深的敲击在杨澜心里:是否仅凭我一人之力,真的能做到这一切。又或许苟且偷生,也未必不是生存之道。如果一旦踏上这条道路,可就没办法再回头了。不行!我千万不要被一时冲动蒙蔽了理智。

  邓艾看着杨澜似乎有些动容之情,可思想上又有些摇摆不定,赶紧继续劝说:“主……主公,我知道……道您也是一……一位心怀……怀天下……下之人,绝对不会……会袖手……手旁观的。即便您……您不想征战……战天下,也……也要先救……救上艾这……这些个百……百姓啊!”

  杨澜听着荀彧和邓艾的话语,似乎是做出了什么决定,也不做回答。只是蹲下身子,扶起哭着的小姑娘道:“孩子,快起来,都把小脸哭花了。三天三夜都没吃饭,一定饿坏了吧。告诉叔叔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姑娘眨巴眨巴泪汪汪的大眼睛:“我叫怜月,我娘亲给我起的名字。”

  “名字真好听!怜月,真是叫人心生怜悯,无不动容。别着急,一会叔叔就让人来给你们送饭,好不好?我相信你娘亲一定不会有事的。”杨澜一边用自己的袖口擦拭小姑娘脸上的泪水,一边安慰她。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正义之感,看到老弱病幼都会生出一些怜悯同情之心。就拿杨澜来说,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一直嚷嚷着要当惩奸除恶的大侠。只不过渐渐长大以后才明白,那些都是儿时的梦想罢了。

  想到此处,杨澜重重叹了口气:“文若、士载。家中如果还有些粮食,就给这些灾民们施些粥饭吧。还有县城其他地方,能照顾到的尽量都顾全一下。虽然只能救得一时,也好过饿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