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小孩是小孩,上阵杀敌一点都不稚嫩。据说小郑不是摩云镇老镇长郑如意的亲生,按说这是人家的阴私不该到处传扬,然而写书的人巴不得有点小道消息就设法全世界沸沸扬扬。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挣点小钱,文人嘛!还不是惯有的那点小毛病。

    郑如意是个热心人,更是个大善人。十二三年前的一个冬天,他上摩云谷打柴,半道上遇上个冻僵的乞者。乞者是位老夫人,更奇怪的是,她怀里还抱着个刚断奶的婴儿。老郑(那时是小郑)不忍,将幼儿揣进怀里把老人背回家。郑如意的媳妇也是位极贤惠的女人,见状急忙协同男人把老妇人放到热炕头上,把婴儿也安置好。老人吃了点东西,喝了碗热汤,缓过劲来,这才把来龙去脉讲清楚。

    老妇人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奶妈,这家大户人家姓郑,据说是开朝初年郑恩大将军的后代,他们家一直挂着他们的先祖郑恩和陶三春的画像。

    靖康之乱后,金兵过河偷袭了他们村庄,恰巧老爷当时不在家中。村中一伙郑姓青年仗着有几分武功,奋起抵抗,奈何一村之夫岂能挡得住数千如狼似虎的金兵。金兵杀了这一伙青年,然后惨无人道地屠村,老妇人和小少爷躲藏在地窖中才幸免于难。

    金兵退去之后,娘儿俩一路逃难向南,迷路误入摩云谷。

    老郑听罢暗想,这小子原是将门之后,凭砸锅卖铁、东借西凑也得想法子留住这一老一幼,日后寻高人让他习学文武艺好为他爹妈及全村父老报仇血恨才是正道,也算是不枉他郑如意为人一场。

    小小郑五岁那年,云中客来了一位得道高人,人称老神仙。老神仙端详了娃娃半日,方才开口言道:

    “此子非同一般,乃是天上武曲星君下凡,特地降世扫清阴霾、铲除不平,保国安民来的。他先祖叫郑恩,他仍叫郑恩吧,为的是继承先祖之志,重新开创我大宋年基业!”

    自此,老神仙或三五日,或半月一月,必来到郑如意家,悉心教授小郑恩文功武艺。前日,老神仙听说小郑和金兵首领开了一仗,打得对方丢斧头丢马,失魂丧魄。老神仙心想,徒儿终于可以出马疆场了。老头收拾收拾东西,穿了一身破袈裟,带着他的破化斋钵,也不和人招呼,径自下山云游去了。

    闲话放过一边,直接来到阵前。西域大汉抬眼一瞅来了小娃娃,一看这娃娃生得:眉是眉,眼是眼,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看上去只多也就十二三,这要是一榔头下去打成肉糊糊,未免太可惜。土路翻有个好那个小孩的嗜好,特别长得白白嫩嫩的那种。见了这个小娃娃,正合他的胃口,不禁馋涎欲滴,口水都下来了。

    “小娃娃且慢,待我有几句话咱们说明白了再打,你看是如何?”

    郑尕小伙本来一锤已经擂起来了,听对方大汉如此一问,只好把举起来的手又放下,冷言道:

    “那就让你再多活一会,有屁快放,小爷还忙着哩!”

    “哟荷荷,人不大口气倒不小。我问你,你是哪里来的,你是哪支队伍,你们的头儿是谁呀?”

    “你管我是哪里来的,我就是这里来的,这里生的,这里长的!我倒是问你,你是哪里冒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