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重建军部

    新四军在抗日新四军第一军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国民党顽固派十分恐惧和嫉恨。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从华北转到华中,矛头主要指向新四军。他们先是要新四军全部调到长江以南,隔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以便各个击破。这一阴谋未能得逞,又要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企图与日伪军夹击予以消灭。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在江苏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又称新四军分会,刘少奇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

    新军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政经济部。司令部设参谋处和作战、侦察、左起:曾山、陈毅、赖传珠、饶漱石通信、机要、训练、管理科。参谋处处长先后是陈锐霆、陈钟昆。政治部设5个部处,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后张凯),宣传部部长钱俊瑞,锄奸部部长汤光恢,敌军工作部部长刘贯一。情报部部长封裔应。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崔义田、齐仲桓。军工部部长韩振纪,副部长吴师孟、孙象涵、喻篙岳。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副部长朱人俊、骆耕漠。财政经济部兼管地方的经济工作,包括银行和税务,1941年8月撤销。

    新四军组成

    第一师

    从苏中到浙西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鹏飞),辖第一、第二、第二团和特务营。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和特务营。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特务营。

    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阜宁、黄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今江苏省盐城、泰州、扬州、南通地区),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坚持苏中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26日成立了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一师兼,辖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和联抗。后来又增加了第一军分区和在苏南的第五、第六军分区。苏中军区成立后,第一师在3个旅中各留一个主力团,即第一、第四、第七团,将其余主力分散加强地方武装,使苏中各县都有了子弟兵团。联抗所辖部队也于1944年10月编入地方武装。苏中军区还有一支“海军”。1942年11月组建海防团。1943年扩建为海防纵队,负责渔场巡逻、海上运输和组织渔民抗日。

    为了准备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并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共中央于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和特务第一、第四团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西长兴县,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参谋长刘先胜。

    在粟裕南下后,重组苏中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

    新四军第一师组成时共1.3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苏中、苏南、浙西,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对日反攻时,已发展到主力3.1万余人,地方武装6000余人。

    第二师

    战斗在淮南

    1941年2月,新四军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东、津浦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共1.8万余人。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原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林英坚,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原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孙仲德,副政治委员黄岩,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第二师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和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顽军东犯的任务。

    为统一指挥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1943年2月成立了淮南军区,辖津浦路东军分区和津浦路西军分区。淮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二师领导机关兼。此时第二师领导人均已变动:师长兼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有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余人。

    第三师

    八路军南下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增援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先后有4支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华中,并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编入新四军。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改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团。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辖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

    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阜宁、黄沙港一线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还起着华中连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用。

    1942年12月,苏北抗日根据建立统一的党政军机构。苏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三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淮海军区和盐阜军区同时改为军分区。淮海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十旅领导机关兼。第十旅并实行主力地方化,与淮海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团。淮安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八旅领导机关兼。第八旅也以第二十四团实行地方化,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的地方武装。

    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浴血奋战5年,主力部队发展到2.8万余人,并组建了地方武装2.2万余人。

    第四师

    淮北铁骑

    1941年2月,八路军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干部合影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十旅由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改编。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第十一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二团合编。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参谋长钟友松,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第十二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和第一、第二总队各缩编的一个团合编。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吴信容,参谋长罗保廉,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团。另辖萧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忠道(李砥平),参谋长廉平,政治部主任陈其五,辖第一、第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