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七十九章八股考题出来了

    看到陈艾的这一篇策问,归照磨就知道这一场考试陈佩萸又压了儿子一头。【全文字阅读】

    对于儿子的本事,归照磨还是非常清楚的。早年归家也甚是贫苦,他归大人在读书的时候也是饱一顿饥一顿,整日为生计为进学而奔劳,以至于无暇管教儿子,对儿子的教育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不过,儿子念书倒是不错,小小年纪,能诗能文,却也是个读书种子。

    等到后来中了举人,归照磨补了苏州府照磨所的缺。这可是个肥缺,家里的情况一下子好起来了,这才想起将儿子从老家接到苏州寻名师细心调教。可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已经有些迟了,归元节已经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虽说儿子纨绔,可非常聪明,写起文章来更是了得。

    当然,了得二字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普通人居多。归元节的诗文还是脱离不了前人归置,中规中矩,让人挑不出错来。当然,被陈艾这种鬼才站在一起,立即被人家给比下去了。

    单就这篇策问来说,归元节的文章流畅优美,老成稳妥,拿高分没有任何问题。

    但陈艾所写的东西却已经不局限与应试考试拿分过关的范畴,反倒像是一个高级官僚在论政诏对。

    归照磨在照磨所里整日同案牍文书打交道,政治嗅觉和眼力都是极高,如何看不出陈艾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

    陈艾的文字简洁明了,同前两篇史论的舌辩莲花比起来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若单就可读性而言,一般人都愿意选择归元节的那篇,而不是反之。

    不过,策问这种官样文章的文字讲究准确干净,要言之有物。否则你就算是写得天花乱坠,别人看不懂不说,误了朝廷大事,罪名就大了。

    文字简洁这一条做起来也容易,多写多学就可以了,但要言之有物,却需要对世情、朝廷的运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正如普通人一样,儿子归元节的文章大多是泛泛地谈了一下官府应该开挖引水渠,官员应该要为百姓做出表率云云,其中却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可陈艾这篇文章却不同,在其他,他只抓了一个重点:各地因为气候土壤的不同,相同的农作物产量却大不一样。一个地方只需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单一作物即可,不必什么都种。

    比如棉花这种东西喜干厌湿,对光照又有极其高的要求,只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而水稻却只能在江南水网地区生长。

    可现在的问题是,朝廷现在有个趋势,好象无视各地气候降水的差别,也不做专门的引导和培训,任由百姓自产自销,甚至推广一些不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

    比如明朝初年,因为市场上对衣料的需求旺盛,家上国家也不富裕。朱元璋就下令所有府县都必须种棉花。如此,棉布短缺的情况虽然得到扭转,可有像江南地区这种水乡种棉花本就是一种笑话,产量低不说,还占了水稻的农时。到年底一算帐,农民反亏进去不少。

    陈艾在这篇策问中提出一个新的看法,既然各地气候差异极大,百姓种地在选择作物的时候也不要贪大求全什么都种,比如河南的某些县份光照强土壤降水少,可全部用来种棉花,也不用种小麦了,而江南则专一种水稻和桑树。

    这叫商品化种植,至于百姓的日常所需,一切都可以用市场和流通环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解决。

    官府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为百姓创造一定的条件。

    ……

    这样的文字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童生所能写出来的。

    其中的观点发人深省,倒让人眼前一亮。

    归照磨心中突然有些恍惚,如果不是知道陈艾不过是一个普通白丁,他还以为这篇文章出自一个老于政坛的积年官僚之手。

    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文字语言固然重要,但立意却要放在第一位。

    单就这一点而论,陈艾已经稳拿策问第一了。

    一口气拿了三个第一,归照磨心中有些慌乱。

    他暗暗给自己提劲,史论和策问不过是科举考场上的一个补充,和最后的成绩关系不大。

    史论陈艾可以用标新立异来打动考官,策问陈艾可以用见识和新奇的思路获得高分。但最后一场八股文考试却是另外一番情形。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固定文字,固定的写作套路。任你才高八斗,满腹锦绣,若不是在此道浸yin多年,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没办法看。

    儿子虽然不成器,成日只知道胡闹,但八股文这种东西因为经过名师指导,写得却是极好,在整个苏州府至少能排进前三位。

    你陈艾就算满肚子鬼精灵,这一关却是要被元节比下去的。

    到时候,你就会知道,科举场上,八股时文才是硬功夫,其他的花活都是假的靠不住的。

    且让他得意一时,等最后一场的时候,我就要让所有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才子,究竟谁才配拿今科府试头名?

    抹去了额头上因为震撼而沁出的汗水,归照磨平静下来,将稿子换递给众人。

    大家自然是传看半天,都连连点头:“此乃高论,陈佩萸能想到这一点,果然不凡。”

    姚知府见大家都没意见,微笑道:“大家说,本府判陈艾策问第一可否?”